365bet在线官网

2015年特岗教师考试专家命题卷及答案(四)

[?? 未知 ??] 作者:
2017-12-25 10:10:53 |
  一、单项选择题
 
  1.“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句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所体现的战略主题是(  )。
 
  A.德育为先
 
  B.能力为重
 
  C.终身学习
 
  D.全面发展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措施的是(  )。
 
  A.加快薄弱学校改造
 
  B.教师配置向农村倾斜
 
  C.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D.促进农科教结合
 
  3.下列说法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规定的是(  )。
 
  A.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收取学杂费
 
  B.义务教育实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管理的体制
 
  C.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D.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4.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  )为依据。
 
  A.课程标准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
 
  B.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C.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参与
 
  D.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参与
 
  5.“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维果斯基
 
  6.人们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7.学生看小说时,头脑用的想象活动主要是(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8.符号学习属于(  )。
 
  A.机械学习
 
  B.事实性知识性学习
 
  C.态度学习
 
  D.价值学习
 
  9.“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常指的是什么心理现象?(  )
 
  A.学习的迁移
 
  B.高原期
 
  C.元认知
 
  D.记忆
 
  10.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7=?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  )影响的表现。
 
  A.定势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水平迁移
 
  11.《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12.初中教师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遵循的是(  )。
 
  A.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B.疏导原则
 
  C.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3.“孟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教育法
 
  C.实践锻炼法
 
  D.自我约束法
 
  1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15.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手段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课件直观
 
  D.言语直观
 
  16.儿童有了改正错误行为的表现,家长取消限制其玩游戏的禁令,这属于(  )。
 
  A.消退
 
  B.惩罚
 
  C.泛化
 
  D.负强化
 
  17.辨别汉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其知觉类型是(  )。
 
  A.空间知觉
 
  B.时间知觉
 
  C.运动知觉
 
  D.错觉
 
  18.教师课件字不宜太小,这是运用感知规律的(  )。
 
  A.差异律
 
  B.活动律
 
  C.强度律
 
  D.组合律
 
  19.见到他人随地吐痰感到厌恶,这是(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法律的道德情感
 
  20.某生读6遍材料刚好能够记住,按照适当过度学习的要求,若要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该生需再读(  )。
 
  A.2遍
 
  B.3遍
 
  C.6遍
 
  D.9遍
 
  二、判断题
 
  1.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内容。(  )
 
  2.劳动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对立的产物是人的平均发展。(  )
 
  3.教导主任对各个任课教师起联系和纽带的作用。(  )
 
  4.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收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
 
  5.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6.1902年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在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实验中发现了条件反射现象。(  )
 
  7.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道德领域”三个方面。(  )
 
  8.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塑造典型人物式艺术形象,使用的是创造性思维。(  )
 
  9.以个人喜好为基础.带有明显情绪色彩的若干自发结合在一起的联合体是非正式群体。(  )
 
  10.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更重要的在于学生的表现。(  )
 
  11.“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气质。(  )
 
  12.组织教学是教学开始的组织活动。(  )
 
  13.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
 
  14.教育发展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和决定的。(  )
 
  15.学生每天早上做广播体操是一种学习现象。(  )
 
  1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气质、注意、人性心理特征。(  )
 
  17.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
 
  18.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侧重点的教育。(  )
 
  19.思维定势在学习迁移中起阻碍作用。(  )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
 
  三、案例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的论述:
 
  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长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没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上述说法中的不尽科学之处。
 
  (2)分析上述材料,试述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生康某将一封“情书”交给班主任赵老师,离开教师办公室的康某心理疑虑重重,又返回到办公室门口,却听到赵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着“情书”,其他老师发出怪异的笑声,康某羞愧难当,再也不来上学。
 
  材料二:学生杨某,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将一封“情书”交给班主任吴老师,吴老师一番细心开导后,从抽屉拿出一个信封,将“情书”装入并封上,温和地对杨某说:“我不想知道是哪位男生写的,也不想知道信里写了什么,但我知道,他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友谊。”多少年后,获得硕士学位的杨某拜访退休在家的吴老师,一番叙旧后,吴老师从书架中取出那个发黄的信封,两人一起打开尘封多年的“情书”,发出阵阵笑声。
 
  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评价两位教师的行为。
 
  四、论述题
 
  简述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
 
  五、教学设计题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请问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才能产生一支冠军队?
 
  解法1:按照比赛进程,第一轮16支球队进行8场比赛,淘汰8支球队;第二轮,首轮晋级的8支球队进行4场比赛,淘汰4支球队;第三轮,再次晋级的4支球队进行2场比赛,淘汰2支球队;第四轮,2支球队进行决赛,产生1支冠军队。所以,一共要进行15×(8+4+2+1)场比赛,才能产生1支冠军队。
 
  解法2:匈牙利数学家路莎?佩特曾说:“数学家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不断地将它变形,甚至把它转化为已经得到解决的问题。”据此,由16支球队产生1支冠军队就要淘汰15支球队,每淘汰1支球队就要进行1场比赛。所以,一共要进行15×(16-1)场比赛,才能产生1支冠军队。
 
  (1)上述两种解法的思维路向是什么?
 
  (2)第二种解法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
 
  (3)如指导高年级小学生学习该数学思想方法,试拟定教学目标。
 
  (4)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去世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地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略
 
  2.【答案】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3.【答案】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第三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
 
  4.【答案】A。解析:略
 
  5.【答案】D。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6.【答案】A。解析: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用红笔画出重点,有利于在重新阅读时帮助学生优先选择阅读内容,属于知觉选择性的体现。故选A。
 
  7.【答案】C。解析: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看小说就是依据词语描述,产生了有关小说人物的新形象。故属于再造想象。
 
  8.【答案】B。解析: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是一种事实性知识性学习。
 
  9.【答案】A。解析: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0.【答案】A。解析:略
 
  11.【答案】C。解析:“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是指过了适当的学习时期才去学习,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说明了不同时期学习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体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12.【答案】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13.【答案】B。解析:略
 
  14.【答案】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5.【答案】D。解析:略
 
  16.【答案】D。解析:负强化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17.【答案】A。解析:空间知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18.【答案】C。解析: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对雷鸣电闪是容易感知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就难以觉察。教师课件字不宜太小是运用感知规律的强度律。
 
  19.【答案】A。解析:道德情感从层次上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水平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第二级水平是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第三级水平是意识到道德理论的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20.【答案】B。解析: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一般认为,当过度学习在量上比适度学习多50%时,识记和保持的效果最好。
 
  二、判断题
 
  1.【答案】√。解析:略
 
  2.【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出,劳动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他从分析现代丁业的革命变革中,指出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必将要求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和各种职业的固定分工,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3.【答案】×。解析:对各个任课教师起联系和纽带作用的主要是班主任。教导主任是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当家”,具体负责本校的教育、教学、教务等方面的组织管理工作。
 
  4.【答案】×。解析:这是传统教学的观点。而新课改的教学观强调:(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答案】√。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6.【答案】√。解析: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进行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狗的消化腺分泌反应试验,实验中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肉)多次结合,最终成为条件刺激,引起狗的条件反射。
 
  7.【答案】×。解析: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8.【答案】×。解析: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塑造典型人物式艺术形象,使用的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发明创造、文学家塑造新人物、构造故事情节、科学家的新的研究方案和设计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9.【答案】√。解析:非正式群体是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自发产生的,它的权利基础是由下而上形成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并以此作为行为的依据。非正式群体又称作非正式团体。
 
  10.【答案】×。解析: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主导地位。
 
  11.【答案】×。解析: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二者之间的区别之一是: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而自信、坚强、勤奋具有明显的优秀特征.是描写人的性格的。
 
  12.【答案】×。解析:组织教学并不局限于教学开始,而是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3.【答案】×。解析:负迁移起的是消极阻碍作用,正迁移起的是积极促进作用。
 
  14.【答案】√。解析:略
 
  15.【答案】√。解析: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6.【答案】×。解析: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大过程。其中,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在心理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17.【答案】×。解析:教学设计应综合考虑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要素。最先要考虑的是设计教学目标。
 
  18.【答案】√。解析:略
 
  19.【答案】×。解析:思维定势在学习迁移中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20.【答案】×。解析:教学评价从功能上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三、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以上几种说法都是片面的。苟子和洛克的观点均属于外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这种观点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却完全否定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卢梭的观点将人的教育类同于植物的形成,将教育简单化,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片面的。康德的观点过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样没有认识到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片面的。
 
  (2)①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答案要点】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给出两位老师截然相反的做法对两位同学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赵老师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中教师要关爱学生的要求,吴老师则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并开导学生。既遵循了关爱学生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教师应遵循的六大职业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在上述两个案例中,赵老师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要求。关爱学生就是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吴老师的做法遵循了关爱学生的要求,同时也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践行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四、论述题
 
  【答案要点】
 
  (1)时间管理策略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的色彩等);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
 
  (3)努力管理策略
 
  激发内在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4)资源利用策略
 
  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老师的帮助、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等)。
 
  五、教学设计题
 
  【参考设计】
 
  (1)解法1为正向思维,解法2为反向思维。
 
  (2)第二种解法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是转化。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为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的具体表现。运用转化的思想去处理问题,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其关键是要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具体的转化方法。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回顾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悟转化的含义。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的经验,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和转化技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运用转化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体验。
 
  (4)创设情境,揭示“转化”
 
  数学是和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的开始,先跟学生讲爱迪生和他的助手测量灯泡体积的故事。助手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计算灯泡的体积,也没有算出来,爱迪生能很快地算出来,让学生猜一猜爱迪生是用的什么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小结:把灯泡的体积转化成水的体积,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转化”。
 
  六、作文
 
  【写作指导】
 
  本题是材料作文。需要理解故事内涵,提炼中心思想。题目通过一则寓言,体现了私塾先生奉书本为“圣经”的错误教书观念。“书上是不会错的,错误在人”“书本上的一切都是修订好的,不会有任何差池”“人应该去迎合书本上既定的知识、理念”等一些错误的观点,在现实教学中确实存在。本题意在考查教师对于书本教学的态度,不应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而是开放、包容的。知识可以来源于生活,灵活于生活。
 
  在立意的选择上,可以从教师对待书本的态度上,多种角度灵活选择主旨。如“不能一味死读书,需要结合生活”“知识来源于先贤古籍,需要理性地处理利用”“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思考”“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注重德育和智育并重”“教学来源于生活,以生活来深化教材的内容,不拘泥于教材”。最后一个角度,从内容与题干的匹配度上看是最佳角度。

责任编辑:倩倩

浏览次数: 次

相关阅读: